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> 最新 >  >> 
此人死于张辽之手,为何又成了庞德的刀下鬼,原因一目了然
来源: 中华网热点新闻      时间:2023-08-03 20:50:49


(相关资料图)

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《三国演义》第六十八回,发生在濡须口之战期间,相关人物分别为陈武、庞德、孙权和周泰。原文如下:

却说陈武与庞德大战,后面又无应兵,被庞德赶到峪口,树林丛密;陈武再欲回身交战,被树株抓往袍袖,不能迎敌,为庞德所杀。曹操见孙权走脱了,自策马驱兵,赶到江边对射。吕蒙箭尽,正慌间,忽对江一宗船到,为首一员大将,乃是孙策女婿陆逊,自引十万兵到;一阵射退曹兵,乘势登岸追杀曹兵,复夺战马数千匹,曹兵伤者,不计其数,大败而回。于乱军中寻见陈武尸首,孙权知陈武已亡,董袭又沉江而死,哀痛至切,令人入水中寻见董袭尸首,与陈武尸一齐厚葬之。又感周泰救护之功,设宴款之。

权亲自把盏,抚其背,泪流满面,曰:"卿两番相救,不惜性命,被枪数十,肤如刻画,孤亦何心不待卿以骨肉之恩、委卿以兵马之重乎!卿乃孤之功臣,孤当与卿共荣辱、同休戚也。"……是日,周泰大醉。权以青罗伞赐之,令出入张盖,以为显耀。权在濡须,与操相拒月余,不能取胜。张昭,顾雍上言:"曹操势大,不可力取;若与久战,大损士卒:不若求和安民为上。"孙权从其言,令步骘往曹营求和,许年纳岁贡。

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,曹操亲率四十万大军增援合肥,在濡须口地区与孙权展开激战。甘宁带着一百骑兵夜袭曹军营寨,无一损失,令曹操非常恼怒。此后,曹操兵分五路展开反扑。在激战中,东吴将领董袭溺水而亡,大将陈武被庞德斩杀,孙权本人又被张辽、徐晃团团围住。幸好周泰及时赶到,掩护孙权突出重围。此战过后,孙权采纳谋士张昭和顾雍的建议,向曹操求和。曹操见合肥之围已解,便率军返回中原。

本文要介绍的成语,是文中提到的"不计其数", 意为没办法计算数目,形容极多。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宋代周密所撰《癸辛杂识别集下•襄阳始末》中的"火炮、药箭射死北兵及坠水者,不计其数。"

小说中提到的此次濡须口之战,在历史上的确发生过,但这个情节与历史记载有着很大的差异。按照《三国志》相关传记的记载,曹操与孙权在濡须口地区一共爆发了两次大规模的战事。一次是现在献帝建安十八年(公元213年),另一次则是在献帝建安二十二年(公元217年)。而小说中提到的合肥之战在历史上的准确时间为献帝建安二十年(公元215年)。由此可见,历史上的濡须口之战与合肥之战并无直接的关联。

小说作者在设计这一故事情节时,将历史上的两次濡须口之战混为一谈。因此,这该情节中出现了不少疏漏。例如,董袭虽然的确有过率领百骑奇袭曹军大营的事迹,但时间却是在第一次濡须口期间,而董袭的死亡原因虽然与历史记载一致,但却发生在第二次濡须口之战当中。

除了甘宁与董袭的事迹之外,小说作者还出现了一处失误,这便是东吴大将陈武之死。据《三国志•陈武传》记载:"建安二十年,(陈武)从击合肥,奋命战死。权哀之,自临其葬。"前面说过,建安二十年,指的是张辽威震逍遥津的合肥之战,陈武是在这场战役中阵亡。而小说作者又将此时推后了两年,让他死在了第二次濡须口之战中。

小说作者之所以对濡须口之战进行了如此大规模的改编,目的非常明确,是为了让情节更加的精彩、刺激。至于小说作者为何要让原本死于张辽之手的陈武倒在庞德刀下,原因也非常简单。毕竟庞德此后曾经与关羽有过一场激战,庞德自然不可能是个平庸之辈。而在此之前,庞德出彩的表现并不多。因此,作者便利用濡须口之战,进一步丰满庞德的人物形象,这才出现了原本死于张辽之手的陈武倒在了庞德的刀下。

参考书籍:《三国志》、《三国演义》

标签:

X 关闭

X 关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