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> 最新 >  >> 
家长的五种“陷阱”,是孩子成长的绊脚石,让他不断错过发展良机
来源: 搞笑茂又亦      时间:2023-07-10 11:02:03

在教养孩子这条路上,家长们似乎总是有各种各样的问题,有时觉得自己很聪明,可经常从一个问题中解脱出来,可下一个问题又随之出现。

有位家长做了个形象的比喻,她说孩子就像是在给自己挖坑,虽然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了,但老大老二的性格不一样,她不希望弟弟沿着这个“坑”再掉进去,结果蹦进了新的坑里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我实在

家长总觉得是孩子给自己挖了坑,事实上,这个陷阱是自己设的,下意识的反应最可怕。

他们通过研究发现,孩子所有的问题家长都有原因,而且

对此,他们提出了五个常见的“家长陷阱”,直击家长的心脏,大家也可以对照一下。

家长通常看不得孩子有一点委屈,只要吃一点亏,或者现实不符合孩子心意,就会替孩子出头。

比如有的孩子在幼儿园和小伙伴相处得不好,家长总觉得孩子没朋友,第一反应就是焦虑,然后考虑直接给孩子转园。不分析原因就自己做决定,或者找到老师多督促:我家孩子挺开朗的,您帮忙引导引导吧,结果让老师也很为难。

这类家长觉得可以用自己的能力为孩子扫除所有的成长障碍,

看待孩子要客观,出现问题也不要第一时间就越俎代庖,给孩子提建议,让他们自己克服,才能获得成长。

家长对孩子的需求有求必应,事事可满足,只要不哭闹就好。

孩子表现得好,提出想要一样新玩具,就会乐颠颠地去买;孩子因某件事不开心,哭闹不止,就买一样玩具或者吃糖,总之为了控制孩子情绪,总会迅速满足需求,只要不哭不闹,家长可以赴汤蹈火。

群里有位家长说,他最看不得孩子哭,一哭就心烦又心疼,总想着赶紧买个玩具哄一下,反正小孩不懂,没什么大事。

但实际上,这样

家长总觉得如果不督促孩子,孩子就会散漫。必须紧盯孩子的成长,督促他们多学东西,才能让成长步上正轨。

于是,从孩子刚开始能接受兴趣班,家长就把孩子的时间排得很满,有的兴趣班其实根本不是孩子的兴趣,

只要到了周末,睁开眼睛就催促孩子上课,步步紧逼,孩子累,家长也觉得养孩子费劲。最后的结果就是一边抱怨一边快马加鞭,孩子就像个陀螺停不下来,家长不知不觉掉入了压力陷阱。

家长对孩子的爱毋庸置疑,于是只要是适合孩子的,不管贵贱都买来,不能输给别人家孩子。

有个家长说,孩子小时候的厨房玩具不爱玩了,最近又相中了一款奢华版厨房套装,价格小贵,但孩子每次去看都会盯好久,于是就给买回来了,可到家后发现孩子还是玩以前的那一款,

虽说觉得有点可惜,但他深信,孩子只是因为不熟悉,把最好的给他没错,哪怕花掉了自己半个月工资。

这样的无条件给予,可不是无条件的爱,两者并不等同,家长已经步入陷阱了。

家长只要看见孩子受委屈、难过,就比孩子还紧张,连声道歉是自己的错,似乎永远都带着“罪过”面对孩子。

有的家长会这样哄孩子:都是妈妈不好,没看好你,让你受委屈。

委屈巴巴的家长,让孩子觉得软弱,

这些“家长陷阱”都是家长和孩子相处过程中,不自觉产生的,但却是孩子成长的绊脚石,让他不断错过发展良机。

玛利亚·蒙台梭利提出,成年人应该相信儿童的内在力量,他本身就有自己的“内在生命力量”,教育仅仅只是为了激发它。

蒙氏理念也强调儿童自我成长、自我教育,家长应该给孩子适宜的自由,但也要注重自我成长。

当家长不自觉进入这5大陷阱,孩子就会减少自我思考,

孩子终究要依靠自己而活,进行自我管理,唯有尽早走出陷阱,陪孩子一起成长,家长才能和孩子一起获得平和。

家长不要担心孩子犯错,因为只有犯错,才能知道孩子哪里不足、需要纠正。这时你的目的,是帮助孩子解决问题,而不是对着孩子发火,或者替孩子解决。

孩子犯错、遇见困难,恰恰是最佳的教育时机,让孩子学会如何自己解决问题。可以寻求帮助,但也需要自己坚持,独立思考。

家长可以

延迟满足孩子的需求,即便他此时真的需要你的帮助。

这一点对已经上幼儿园或者小学的孩子很重要,因为他们要逐步学会自律,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。

家长可以在孩子有需求时让他等一会,然后

帮终究是要帮,但耐心等待也要有。

孩子也是家庭中的一员,应该对家里的事情负责。

你可以给孩子安排一些他能做的事情,担起家里的责任,让孩子觉得自己也是有参与感的,不要置之度外。

比如家长做家务时,可以

家长要看见孩子为了达到目标做出的努力,尽管目的都是解决问题,但对于孩子来说就要感受过程、总结经验。

当孩子知道家长能看见自己的努力、赞赏自己,就会更有兴致做接下来的事情,而且会做得更好。

孩子想要的,可以变成孩子自己努力后得到的奖励,

如果不能做自己应该做的,那么将来也会被延迟或者取消,这就是原则,也是让孩子自己努力的方式。

当然,家长也不要夸大陷阱的危害,谁养育孩子还没有踩过坑呢?这都是正常的。只要生活中多和孩子沟通,时常反思和自我调整,孩子就不会和你一起掉入陷阱。

标签:

X 关闭

X 关闭